严光
严光(公元前39-公元41年),本姓庄,后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,一名遵,字子陵,余姚人。(据史书记载又曰河南汝州人)少有高名,与刘秀同游学。东汉建武元年(25),刘秀即位为光武帝,严光乃隐名换姓,隐居浙江杭州桐庐富春江畔,每日垂钓,后此地为桐庐严子陵钓台。刘秀思贤念旧,令绘形貌寻访。齐的地方报称有一男子披着羊裘在泽中垂钓,帝疑是严光,即遣使备车,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阳。时故人侯霸任司徒,遣使问候,光口授使者:“怀仁辅义天下悦,阿谀顺旨要领绝。”刘秀至馆所看望,光卧着不起。帝抚光腹说,咄咄子陵,为何不肯相助?不应,良久乃张目熟视,答,士故有志,何至相迫乎?刘秀上车叹息而去。后复请他入宫论道旧故,因共偃卧。相传严光以足加帝腹上,次日太史官奏“客星犯御座甚急”,帝笑着说,这是我与故人子陵共卧耳。授谏议大夫,不从,归隐富春山(今桐庐县境内)耕读垂钓。建武十七年(41)复特征,仍不就。有《刘秀与严子陵书》传世,曰:“古大有为之君,必有不召之臣,朕何敢臣子陵哉。惟此鸿业若涉春冰,辟之疮痏须杖而行。若绮里不少高皇,奈何子陵少朕也。箕山颍水之风,非朕所敢望。”后归故里,80岁卒于家。诏郡县赐钱百万、谷千斛安葬,墓在陈山(客星山)。严光以“高风亮节”名闻后世,北宋范仲淹《严先生祠堂记》云:“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,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。”桐庐县有严子陵钓台,余姚有严子陵祠、客星山、客星桥、客星庵、高风亭、“高风千古”石牌坊、故里碑亭、子陵亭等遗迹、纪念物。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:“一着羊裘便有心,虚名留得到如今。当时若着蓑衣去,烟水茫茫何处寻。”旨在说明严光对名声仍是渴求,陆游也有《鹊桥仙》云:“时人错把比严光,我自是、无名渔父。”

严光,又名遵,字子陵,东汉著名隐士,公元前39-公元41年,汉族,浙江会稽余姚(今宁波慈溪市)人,原姓庄,因避东汉明帝刘庄讳而改姓严。少有高名,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,亦为好友。其后他积极帮助刘秀起兵。公元25年,刘秀即位,多次延聘他,但他隐姓埋名,退居富春山。最终他享年八十岁,葬于富春山。后世人称富春山为严陵山,又称其富春江垂钓处为严陵濑,其垂钓蹲坐之石为严子陵钓台。后来北宋政治家范仲淹重修桐庐富春江畔严先生祠堂,并撰写《严先生祠堂记》,内有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。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这赞语,遂使严光以高风亮节;闻名于天下。

人物生平

严光(公元前39-公元41年),本姓庄,后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,一名遵,字子陵,余姚人。(据史书记载又曰河南汝州人)少有高名,与刘秀同游学。东汉建武元年(25)刘秀即位为光武帝,严光乃隐名换姓,隐居浙江杭州桐庐富春江畔,每日垂钓,后此地为桐庐严子陵钓台。刘秀思贤念旧,令绘形貌寻访。齐的地方报称有一男子披着羊裘在泽中垂钓,帝疑是严光,即遣使备车,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阳。时故人侯霸任司徒,遣使问候,光口授使者:怀仁辅义天下悦,阿谀顺旨要领绝。刘秀至馆所看望,光卧着不起。帝抚光腹说,咄咄子陵,为何不肯相助?不应,良久乃张目熟视,答,士故有志,何至相迫乎?刘秀上车叹息而去。后复请他入宫论道旧故,因共偃卧。相传严光以足加帝腹上,次日太史官奏客星犯御座甚急,帝笑着说,这是我与故人子陵共卧耳。授谏议大夫,不从,归隐富春山(今桐庐县境内)耕读垂钓。建武十七年(41)复特征,仍不就。有《刘秀与严子陵书》传世,曰:古大有为之君,必有不召之臣,朕何敢臣子陵哉。惟此鸿业若涉春冰,辟之疮痏须杖而行。若绮里不少高皇,奈何子陵少朕也。箕山颍水之风,非朕所敢望。后归故里,80岁卒于家。诏郡县赐钱百万、谷千斛安葬,墓在陈山(客星山)。严光以高风亮节名闻后世,北宋范仲淹《严先生祠堂记》云: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,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。桐庐县有严子陵钓台,余姚有严子陵祠、客星山、客星桥、客星庵、高风亭、高风千古石牌坊、故里碑亭、子陵亭等遗迹、纪念物。宋人有一首咏严光的诗说:一着羊裘便有心,虚名留得到如今。当时若着蓑衣去,烟水茫茫何处寻。旨在说明严光对名声仍是渴求,陆游也有《鹊桥仙》云:时人错把比严光,我自是、无名渔父。

汝州严子洞的由来

严子洞位于汝州市蟒川乡十字路村南,严子河(现误为燕子河)东岸富春山(群众叫东山)脚下,有一石洞,高、宽约3米,深约4米,大洞往里延伸为一小洞,深约3米,只可放物,不可住人。此洞曾是东汉名土严光的隐居处。

严光,字子陵。本姓庄,因避汉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。会稽余姚人。

严光出生于西汉平帝末年,幼时曾和汉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各地。后因王莽篡政,天下起兵,便攻习医学,并博览群书。他精通歧黄,医术精湛,又通晓天文地理,但不愿做官,于是,周游名山秀水,拜师法门学道,广交文人豪杰。刘秀即位后,他又改名隐居。刘秀思其贤,乃令访之,并召至洛阳(东汉首都),授为谏议大夫。严光不肯接受,来到汝州富春山,见山下有一河流,水流清澈,两岸岭峦对峙,树木葱郁,人迹稀少,天朗气清,河东岸有一石洞面南向阳,正可容身,于是就在此隐居下来,自耕自食。至建武十七年(公元42年)刘秀又召他进京,不至,后还祖籍,终于家,享年80岁。

清道光《直隶汝州全志》记载:“富春山面临严子河,传即子陵隐居处。山上有子陵洞(即严子洞),嘉庆七年(公元1802年)监生杨顺(当地杨沟人)重修,并塑子陵像于其中。山下有小山,即钓鱼台也。

现在,仍可见到洞内的石钟,洞口西侧的石井、煎药灶,洞后的炒药灶、放药杵处,及山下河边的钓鱼台等遗迹。

严光在此隐居期间,常为人消灾治病,现在仍流传着许多传说。人们为了尊敬他,称之为“严子爷”,并在洞前建祠奉祀、起庙会以示纪念,洞前的河流也被叫做严子河(现误写为“燕子河”)了。

史书记载

原文

严光字子陵,一名遵,会稽余姚人也。少有高名,与光武同游学。及光武即位,乃变名姓,隐身不见。帝思其贤,乃令以物色访之。后齐国上言:“有一男子,披羊裘钓泽中。”帝疑其光,乃备安车玄纁,遣使聘之。三反而后至。舍于北军,给床褥,太官朝夕进膳。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,遣使奉书。使人因谓光曰:公闻先生至,区区欲即诣造,迫于典司,是以不获。愿因日暮,自屈语言。光不答,乃投札与之,口授曰:君房足下:位至鼎足,甚善。怀仁辅义天下悦,阿谀顺旨要领绝。霸得书,封奏之。帝笑曰:狂奴故态也。车驾即日幸其馆。光卧不起,帝即其卧所,抚光腹曰:“咄咄子陵,不可相助为理邪?”光又眠不应,良久,乃张目熟视,曰:“昔唐着德,巢父洗耳。士故有志,何至相迫乎!”帝曰:“子陵,我竟不能下汝邪?”于是升舆叹息而去。复引光入,论道旧故,相对累日。帝从容问光曰:“朕何如昔时?”对曰:“陛下差增于往。”因共偃卧,光以足加帝腹上。明日,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。帝笑曰:“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。” 除为谏议大夫,不屈,乃耕于富春山,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。建武十七年,复特征,不至。年八十,终于家。

译文

严光字子陵,又名严遵,是会稽余姚人。年轻时便很有名,与光武帝同在太学学习。到了光武帝即位,便改换了姓名,隐居起来不再出现。光武帝想到他的贤能,就下令按照严光的形貌在全国查访他。后来齐国上报说:“有一位男子,披着羊皮衣在水边钓鱼。”光武帝怀疑那就是严光,便准备了小车和礼物,派人去请他。请了三次才到,安排在京师护卫军营住下,供给床褥等用具,宫中管膳食的官每天早晚供给酒食。

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相识,派人送信给严光。送信的人便对严光说:“侯公听说先生到了,一心想立刻就来拜访,限于朝廷的有关制度不便,所以不能来。希望能在天黑后,亲自来向你表达歉意。”严光不说话,将书简扔给送信的人。口授说:“君房先生:官位到了三公,很好。怀着仁心辅助仁义天下都高兴,拍马屁看人脸色办事可就要身首异处了。”侯霸收到信看过,封好了再上给光武帝。光武帝笑着说:“这狂家伙还是老样子。”当天就亲自来到严光居住的馆舍,严光睡着不起来,光武帝就进了他的卧室,摸着严光的腹部说:“唉呀严子陵,就不能相帮着做点事吗?”严光又睡着不讲话,过了好一会儿,才睁开眼睛,看了好一会,说:“过去唐那样显著的品德,巢父许由那样的人听说要授给官职尚且去洗耳朵。读书人本各有志,何以要到强迫人家做官的地步?”光武帝说:“严子陵,我竟然不能使你作出让步?”于是便上车,叹息着离开了。

后来又请严光到宫里去,谈说过去的交往旧事,两人在一起相处好多天。有次光武帝随意地问严光:“我比过去怎么样?”严光回答说:“陛下比过去稍稍有点变化。”说完话便睡在一起。严光睡熟了把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。第二天,太史奏告,有客星冲犯了帝座,很厉害。光武帝笑着说:“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睡在一起罢了。”

授予谏议大夫的职务,严光不肯屈意接受,就在富春山过着耕种生活,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。建武十七年,又一次征召他,没有去。活到八十岁,在家中去世。